搜索
首页 作者

《绮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作品赏析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创作背景
黄景仁的《绮怀》的创作背景主要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有关。黄景仁自幼家境贫寒,亲人相继离世,使他过早地体验了人间的冷暖,性格也变得十分敏感。同时,他曾与一位青梅竹马的表妹相爱,但因为家境贫寒,表妹最终另嫁他人。这些经历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安徽寿州教书期间,他孤独寂寞,追忆失去的青春和爱情,创作了《绮怀》十六首,表达了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怀,展现了爱情失落后无处寻觅的绝望,凄婉动人。
相关诗词
  • 1
    [清]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人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
  • 2
    [近代]
    我生于世如病叶,满蚀虫痕如霰雪。
    老去家祸承国凶,遯迹偷活亦痴绝。
    棹湖惘惘魂茗迷,攀壑茕茕骨欲折。
    往往罢游当落日,身随雁影穿烟灭。
    楼头独酌问何年,壮事绮怀飞电掣。
    弥天哀愤自开阖,但俯澄漪鉴面缬。
    海滨一老善男子,郡国利病察纤屑。
    呵嘘元气起羸饿,呻号裂梦那忍瞥。
    复倾肝膈迭吟咏,寄痛略依变雅说。
    呜呼何术挽横流,早验错铸九州岛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