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作品赏析
【注释】: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山有鸟名精卫,是炎帝女女娃所变。女娃游东海,溺死;后化为精卫,卫西山的木、石,往填东海。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诗以精卫为喻,写他的抗清复明的决心。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万事”四句:问精卫。尔:指精卫。“终古”永远。“我愿”四句:精卫答。“呜呼”三句:讽刺当时托名遗民,而实为自己利禄打算的人。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
【古诗今译】

我知道,世上万事万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你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凭你这径寸之身,就算能长生不老,你也无法将汪洋大海填平。我也不止一次想过,决意要填平这汪洋大海,即使身沉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会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决心就不会终止。教人伤心哪!你没看见吗?那西山上的鸟雀们都在各忙各的,为自己铸造安乐的巢穴呢。



【赏析】

顾炎武(1613 - 1682年),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炎武从二十七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精卫鸟,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从高山采集石子和树枝衔在嘴里丢向东海。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精卫》诗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在历经三十年后,巨著终于完成。顾炎武为了探索经国济民之道,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作了大量笔录,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后已”。

在诗作中,既表露了诗人决意复明的决心,同时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记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窦凤才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b1xo.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b1xo.html[/url]
创作背景
顾炎武的《精卫》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首先,此诗写在明清易代之际,清军铁骑横扫中国,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顾炎武作为一位明遗民,投身于抗清斗争,失败后浪迹天涯,拒不事清,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其次,顾炎武的好友在抗清斗争中纷纷牺牲,他深感复国希望渺茫。然而,他并未放弃,依然坚持斗争,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 因此,《精卫》这首诗是顾炎武借精卫填海的故事,表达自己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忠诚于国家的情怀。
下一首
《海上》
相关诗词
  • 1
    [近代]
    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
    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
    金阙荒凉瑶草短,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
    只恐飞尘沧海满,人间精卫知何限。
  • 2
    [近代]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
    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
    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如何!
    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
  • 3
    [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