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创作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是他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当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而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在风雨中毫不在乎的态度,展现了旷达超逸的胸襟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相关诗词
  • 1
    [宋]
    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
    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
    走舟车向此,
    人人奔名竞利。
    念荡子、终日驱驱,觉乡关转迢递。

    何意。
    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
    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
  • 2
    [宋]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 3
    [魏晋]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