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感怀》

采薇易为山,何必登首阳。
濯缨易为水,何必泛沧浪。
贵崇已难慕,谄笑何所长。
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以表达个人感慨与思考为主题的。首两句“采薇易为山,何必登首阳。濯缨易为水,何必泛沧浪。”直接指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用采薇可以轻易地变成山,而无需非要登上首阳山;濯缨可以轻易变成水,也无需泛游在沧浪水中,形象地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和选择的多样性。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琐事的独特见解,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接下来的四句“贵崇已难慕,谄笑何所长。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则是对“何必”的进一步阐述。对于追求高贵和崇尚名声的渴望,人们往往难以抵挡,但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对他人谄媚的笑容。作者认为这种谄媚的笑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只是表面的虚荣和短暂的满足。而这两句诗也暗示了人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不要因为追求表面的名声和地位而丧失自我。 最后两句“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意味着即使是最美好的东西也会有消逝的一天,就像东堂上的桂树总有一天会凋零,但是微弱的萤火光依然可以在夜晚发光,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这也告诫人们,人生的追求不必只着眼于外在的名利,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选择和追求,不要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也不要因为追求短暂的名利而丧失自我。同时,也鼓励人们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内心的光明和希望。
创作背景
《感怀》是唐代文人于濆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唐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等。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呼吁。
上一首
《句》
相关诗词
  • 1
    [现代]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 2
    [近代]
    万山拱极一峰高,遯迹何心仗节旄。
    望月空馀落花句,题诗寄咏猗兰操。
    江湖秋水人何处,霖雨苍生气倍豪。
    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 3
    [唐]
    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
    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
    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
    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
    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