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江陵使至汝州》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主要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今河南许昌),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仿佛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而此行往返程途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言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色。“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神。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人们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好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且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境。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魁力的一个奥秘

  (刘学锴)
创作背景
《江陵使至汝州》的创作背景是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供职于魏博节度使田氏幕府的王建出使荆南(治所江陵),此诗是他在返程途中创作的,描写了途中的优美景色。
上一首
《江馆》
相关诗词
  • 1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2
    [唐]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尊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 3
    [唐]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
  • 4
    [宋]
    不是故人供禄米,初非县令给猪肝。
    养贤礼厚隆三簋,拜赐恩深艳一箪。
  • 5
    [唐]
    吟诗早得名,戴豸又加荣。下国闲归去,他人少此情。
    云移寒峤出,烧夹夜江明。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城。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