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zhuā jì
繁体字:髽髻 意思: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髮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髮型。 ▶《新唐书•南蛮传下•乌蛮》:“士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髮,皆衣牛羊皮。” ▶宋·梅尧臣《武陵行》:“尨眉髽髻人,倏遇心颜喜。” ▶清·赵翼《蔡节妇》诗:“女流中有此鬚眉,髽髻当门只手支。” ▶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这里边,有白鬚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解释:1.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
造句:暂无
首字母缩写:zj
【拼音】zhuājì
【包含髽髻的诗词】
《赋女冠还俗》
叠却霞绡上醮衣,女童髽髻绿杨垂。 重调蛾黛为眉浅,再试弓鞋与步迟。 紫府烟花莺唤醒,仙房云雨鹤通知。 帘低红杏春风暖,清梦应曾见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