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齿,故名。旧俗常用作送灶时的供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 唐 白居易 《岁月家宴戏示弟侄等》诗:“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谢学墉﹞《送灶》云:……莫向 玉皇 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餳。”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读音:jiāo yá xíng 首字母缩写:jyx 【包含胶牙饧的诗词】
《喜迁莺·江亭年暮》
江亭年暮。 趁飞雁、又听,数声柔橹。 蓝尾杯单,胶牙饧澹,重省旧时羁旅。 雪舞野梅篱落,寒拥渔家门户。 晚风峭,作初番花讯,春还知否。 何处。 围艳冶、红烛画堂,博簺良宵午。 谁念行人,愁先芳草,轻送年华如羽。 自剔短檠不睡,空索彩桃新句。 便归好,料鹅黄,已染西池千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