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1.指乐声相和。《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 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则比絃不动;声同,则虽远相应。” 2.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合欢诗》:“妇人言虎啸风起,龙跃云浮,磁石引针,阳燧致火,皆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宋 秦观 《十二经相合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 3.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昔 文帝 、 陈王 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水浒传》第八五回:“ 江 乃 鄆城 小吏,逃罪上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 续范亭 《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我们过去都是 续 李 两烈士的革命同志,参加过国民军的战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读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近义词:意气相投 情投意合 反义词:格格不入 首字母缩写:tsxy 【用同声相应造句】
1、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同声相应开头的诗词】
【包含同声相应的诗词】
《百字令 赠宋六嫂 词品五》
柳颦花困,把人间恩怨,尊前倾尽。 何处飞来双比翼,直是同声相应。 寒玉嘶风,香云卷雪、一串骊珠引。 元郎去后,有谁着意题品。 谁料浊羽清商,繁弦急管,犹自余风韵。 莫是紫鸾天山曲,两两玉童肩并。 白发梨园,青衫老传,试与留连听。 可人何处,满庭霜月清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