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亦作“臙脂山”。 1.即 燕支山 。古在 匈奴 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匈奴 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 燕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词:“ 代 北 燕 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想念 臙脂山 下,悲哉秋气。” 2.古代 闽中郡 北 莲花峰 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红如胭脂而得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闽中郡 北 莲花峯 下有小阜,土色殷红,俗谓之 胭脂山 ,相传 闽 越王 女弃脂水处也。” 读音:yān zhī shān 首字母缩写:yzs 【胭脂山开头的诗词】
【包含胭脂山的诗词】
《小胡笳引》
雷氏金徽琴,王君宝重轻千金。 三峡流中将得来,明窗拂席幽匣开。 朱弦宛转盘凤足,骤击数声风雨回。 哀笳慢指董家本,姜生得之妙思忖。 泛徽胡雁咽萧萧,绕指辘轳圆衮衮。 吞恨缄情乍轻激,故国关山心历历。 潺湲疑是雁鸊鹈,砉騞如闻发鸣镝。 流宫变徵渐幽咽,别鹤欲飞猿欲绝。 秋霜满树叶辞风,寒雏坠地乌啼血。 哀弦已罢春恨长,恨长何恨怀我乡。 我乡安在长城窟,闻君虏奏心飘忽。 何时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弯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