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条件与机制分析 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条件与机制分析 0 引言 1.1 丰富的旅游资源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集群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必备条件。忻州古称“秀容”,历史文化悠久,全市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293个,属国家首批颁布的35个风景名胜区,全市有1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忻州市现已形成“5+8”的发展模式,旅游产业集群核心是旅游吸引物,如若不具备高质量多数量的旅游资源,空谈旅游产业集群是不现实的,忻州市充分发挥了旅游资源的优势,五个旅游区将全市开发的112个景点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五台山旅游景区为中心,各旅游区优势互补的前向于后向一体化发展的网络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具备了集群的最基础条件。 1.2 便利的交通条件 忻州交通十分便利。京原、北同蒲铁路干线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忻州交通的便捷则提高了旅游企业的可进入性,减少了企业进入成本,大量旅游相关企业在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吸引下,纷纷前来投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公共管理部门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内部产业集群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也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可输出性,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使相关产业获取更大利润,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忻州投资。 1.3 以五台山景区为龙头的区域内部集聚 旅游产业集群能否形成,关键还是看当地旅游资源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台山风景区拥有星级宾馆15家,四星3家,三星5家,二星7家,普通宾馆旅馆330余所,此外,还有忻州国旅、五台山国旅等社40余家旅行社,申遗成功后,吸引了众多旅游商店、银行、通讯等服务部门,形成了内部的集聚。其次是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八条线路里有四条线路的设计是围绕五台山而建立的,形成了突出中心,全面丰富的旅游线产品。 1.4 旅游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 p.j.mcrae-williams[2]指出:“在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体验如何不仅在于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还在于其他辅助性企业的质量和效率,如饭店、餐馆、购物店、交通设施等”。忻州市全力发展旅游相关辅助产业,全市有旅行社31家,持证导游人员达到836人;旅馆、饭店等住宿设施共685家,其中有旅游涉外级饭店二星级18家、三星级8家、四星级1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320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3]。与此同时忻州市政府协调城建、交通、电业、林业、通讯、水利等部门要优先考虑重点景区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整治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忻州市依托忻州师范学院、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忻州旅游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培养不同层面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 2 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内在机制分析 2.1 旅游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 忻州市旅游产业经历了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集娱乐消费多元功能的转变,由单纯的依靠旅游产业向旅游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忻州市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张,特别是外部旅游市场需求的高涨,明确了以五台山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发展策略,依托五台山的品牌效应,建立了集群的动力机制,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投身到忻州的旅游事业发展。 2.2 旅游产业集群激励与约束机制 忻州市政府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旅行社和酒店给予现金奖励,并且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鼓励,期待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游客带来给好的服务,对于服务质量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严重的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对于刚刚跨入旅游产业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减免税费,鼓励它们在振兴忻州的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相同旅游企业自己也进行约束和奖励,建立互信机制,力保旅游产业集群机制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2.3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机制 地缘上的集聚使群内的旅游及旅游相关企业能够高品质、低成本地共享基础设施、中间产品、信息、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文化根植性使地缘上相近的企业因拥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而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信任,随着大量相同的旅游企业加入到集群中来,势必导致低价不良的竞争,忻州市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先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加大宣传执法力度,联合旅游局、物价局、工商局等多部门不间断的对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检查,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了竞争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