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材料准备 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 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 ⒉学生用: 牙签、蜡烛等。 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演示实验出示几种物体,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学生观察,引入活动——我们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一些问题。首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活动,在交流观察中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生活中的经验发生矛盾,引起争议。 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动手实验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到物体(放在一信封中)观察这些物体并推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并分堆,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 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误的放在一起, 讨论: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学生可能得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这部分内容对观察活动提出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推测,再验证,再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经验和事实产生矛盾时,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怎样证明?实验观察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到物体。 推测:桌上的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并归类。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 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 先观察这组材料,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有什么不同点吗?你能不能使大小一样的三个瓶子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吗?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的大小进行排列,再用卡片标出这物体是沉还是浮。 讨论并归纳: 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没有关系。 学生实验使大小一样的三个瓶子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在前一部分已引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当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想呢?这有两种可能:或许是我们的观察有误、或许是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即我们的推测有误)。这样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用刚才的这组物体与前面观察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利用上述第二组材料 选出大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讨论归纳: 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大小有关。 学生实验 大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 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重量有关。 思考与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 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 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 讨论归纳: 重量相同,物体越大就上浮,物体越小就下沉。 大小一样,物体越重就下沉,物体越轻就上浮。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四个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本课所做的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和探究的过程进行研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课后延伸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嘉善县实验小学 陈跟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玻璃瓶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一些沉浮的问题。 2、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乐趣。 3、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设计、制作的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改变玻璃瓶与浮标的沉浮,体会物体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沉浮问题。 材料准备: 玻璃瓶、浮标、小槽、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制作“潜艇”的配套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实物演示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出示玻璃瓶 问:把玻璃瓶投入水中会怎样? 问:怎样使得手中的玻璃瓶下沉或上浮。 讨论、推测。 学生验证自己的推测,思考:为什么验证的结果可能与自己的推测不一样。 学生动手实验。 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改变浮标的沉浮。演示观察。 动手实验。出示浮标。 问:怎样使浮标下沉或上浮。学生观察浮标的沉浮。 学生实验:改变浮标的沉浮。 讨论:改变了浮标的什么,它就下沉或上浮。 谈谈浮标沉浮的方法与玻璃瓶的沉浮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部分的内容与上面相似,但内容扩展了。这里改变沉浮的方法,因素更多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体验更多方法与物体下沉或上浮。 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动手实验。 演示观察。 问:你能不能使桌上的其他物体(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下沉或上浮。 演示潜艇的下沉和上浮。学生动手实验,想办法使这些物体下沉或上浮。 思考:我们利用的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 说说:改变物体的沉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观察。通过活动提示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为下一教学内容作铺垫。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制作研究我们的“潜艇”学生动手制作。问: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艇”并想办法使它下沉或上浮。学生用自带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潜艇”。 演示自己制作的“潜艇”下沉和上浮。 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改变“潜艇”的沉浮的。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有很大的自己活动和探究的空间。 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课内延续到课外。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嘉善县魏镇第四小学 金华 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探究,初步研究出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清水、盐水各一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橡皮一块。 学生(每组):蜡烛、铁皮、木夹各一个,盐、糖、味精各一包,烧杯若干只,搅拌捧一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并试问:把大的马铃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马铃薯放入大杯中(盐水),是沉还是浮? 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师问:那么,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各种引起马铃薯在水中沉与浮的各种原因。 (二) 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根据板书,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学生自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探究结果,对板书的几种原因进行排除和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水质有关。 (三)探究老师演示实验中大杯子中的水。 师问:根据我们的推判,这水里老师可能放了什么? 怎样来证明? 指名学生上台取水样,并实验证明:水中放了盐。 (四) 体验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分发材料,学生自行调制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成功的小组展示在讲台上。 请多组谈谈实验过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组,请成功小组介绍实验的注意点。 不成功的小组再做一遍。 (五) 探究其他液体是否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盐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 糖------) 试猜:味精、糖等物体溶在水中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猜完后,师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六) 延伸 师出示橡皮一块,试问:橡皮放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教师实验。(沉) 有没有办法使橡皮能浮起来?留到课后去进一步探究。 造一艘小船 嘉善魏塘四小 金华 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 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 各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 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学生动手制作。 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 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 船的展览会。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