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现状与思考 一、广播电视网络的定位与作用
目前,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传输光缆干线网已建成25000公里,连接了25个省(市、区),网络结构为多个环型结构,部分线路为链型结构。环型结构共分为华北五省环、北环、南环、西环、西南环、收集北环、收集南环。该传输光缆干线网于1999年10月1日开通了京、津、冀、鲁、豫5个省(市),6月20日开通了东南沿海14个省(市),初开通了23个省(市、区)。到年底,除西藏及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有线电视网将全部实现光缆干线网的互联互通。三期工程已于底启动,再建成光缆敷设工程5588公里。还有在建、待建干线光缆敷设工程保护约3000公里。
1.政府宏观政策上的支持 政策无疑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传输光缆干线网年内开通25个省(市、区)后,通过各级广电网络,已在物理上具备了将全国70%左右的有线电视用户连成一个大网的条件。当然,由于广电系统多年来形成的有系无统的现状,还要在体制改革、资产重组和网络的企业化改造等多方面做大量工作,才能使这一目标真正实现。但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基于广播式传输有条件接收这一技术体制构建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具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发展前途的ip自治域的机遇。由于没有互联网业务经营许可,广电全系统已建的众多网站(包括中央三台的网站)基本上是通过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等有isp经营许可的部门上网,新兴的运营部门cnc、cnet、博瑞其等也在全国各有线台大力开展这项业务。据悉,目前在我国已获得全国或部分地区互联网业务经营许可的单位有500多家(没有一家是有广电背景的),几乎每一个运营商都瞄准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宽带接入优势抢占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广电系统既是中国最大的信息源生产单位,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接入用户群,完全具备形成一个完整自治域的条件,但像这样发展下去,广电网络将被十几家甚至几十家运营商肢解,失去形成合力的可能。即使我们现在做了全系统内部的ip地址规划,也会由于所有已建的isp网站均要增加实际上并无实效的内部地址解析,而使统一工作困难重重,这对于以中央三台为核心建立强大的网上广播系统,运用新兴的宣传工具占领网络媒体阵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不利的。 2.深化全系统的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广电系统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是影响广电事业发展特别是有线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害问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广电系统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快体制创新,通过走集团化的道路,尽快形成全国性的有线广播电视网,才能真正把事业搞大搞强。为此网络中心决定成立一家专门从事数据广播业务的数据公司,将来国家干线网只支持这个公司开展数据广播业务,当然也不排斥其他单位参加,数据广播业务的开发前景非常大,是广电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中心目前投入大量资金,预计4月份建成高速数据广播平台。 3.资产整合、资本引入 中国的有线广播电视由于特殊的国情是自下而上建设的,资金来源复杂,面对开展增值业务也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网络改造,必须走企业化的道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现存资产重新整合并引入新的资本,按“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推进增值业务的开展。国务院82号文下发后,有许多省(市、区)组建了广播电视传输集团公司,使网络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为开展增值业务创造了条件。 4.开拓市场、引导消费 市场是需要开拓的,消费是需要引导的。要使老百姓感受到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好处:上网花费少、信息量大、宽带入户、速度快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市场。 5.用适合国情、网情的技术推动市场 只有普通老百姓都参与信息消费,“信息化”才会到来。过去一提开展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动辄就以“把有线广播电视的用户接入网改造为宽带双向”为前提,交互式的宽带双向传输当然是有线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广泛采用的广播式传输网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比如采用高速数据广播技术为用户提供准交互式信息服务就是一种适合国情、网情的好办法,投资少见效快,让普通老百姓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享受“上网”的乐趣。大力推广这类技术对于引导老百姓参与信息消费,积累网络改造资金乃至为民族产业提供新的广泛发展空间都是十分有利的。 6、建立、健全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的运行维护机制 把全国的有线广播电视网联成一体无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看,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但要让这世界上第一大有线广播电视网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的运行维护机制,这是摆在所有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者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4月,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了建立广电干线网维护的企业化运营机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也编制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技术指标、考核办法和“国家基础干线网各项暂行维护规程及管理办法”,并下发已开通的各省(市)试运行,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一套完整的运维体系会逐渐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