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
意思:圣明的君主只知宣室事,难道容才子阻碍长沙。
出自作者[唐]方干的《送郑端公》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一位才子被朝廷派往偏远地方任职的同情和对朝廷用人制度的思考。
首联“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这里,“宣室”是汉代皇帝与公卿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而“长沙”则常常被用作偏远地方的代名词。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朝廷应该重视人才,不应该让有才之士被派往偏远地方,表达了对朝廷用人制度的批评。
颔联“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位才子的同情和对朝廷用人制度的思考。这里,“随珠”和“赵璧”都是典故,分别代表了忠诚和瑕疵。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这位才子虽然有瑕疵,但他的忠诚和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批评了朝廷在用人时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错误做法。
颈联“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才子的不舍和对朝廷的无奈。这里,“骢马”和“绣衣”都是官服,而“江浦月”和“禁中花”则代表了离别的场景和朝廷的繁华。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这位才子被派往偏远地方的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无奈。
尾联“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最后表达了对这位才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这里,“寂寞沧洲客”代表了这位才子被派往偏远地方后的孤独和寂寞,“烟汉尘泥相去赊”则代表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无奈。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这位才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表达了对一位才子被派往偏远地方的不舍和对朝廷用人制度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同情。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