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三鸳鸯篇》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意思:愁魂夜间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出自作者[清]谭嗣同的《三鸳鸯篇》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井边鸳鸯的哀鸣为引子,通过鸳鸯的悲鸣,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先,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寒日、枯井、银塘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而井边鸳鸯的憔悴和哀鸣,更是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接着,诗人通过鸳鸯的悲鸣,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就像鸳鸯一样,曾经相爱,但最终却无法在一起。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诗人通过“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这句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美好,却忘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 最后,诗人以“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悲哀。虽然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现实中的痛苦和无奈,却无法避免。 整首诗以秋日井边鸳鸯的哀鸣为引子,通过鸳鸯的悲鸣,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充满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坚韧和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
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
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银塘浅,翠带结。
塘水枯,带不绝。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
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
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
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
作者介绍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关键词解释

  • 磔磔

    读音:zhé zhé

    繁体字:磔磔

    意思:
     1.象声词。鸟鸣声。
      ▶宋·苏轼《石钟山记》:“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宋·陆游《露坐》诗:“磔磔禽移树,芒芒月堕空。”
      ▶

  • 城头

    读音:chéng tóu

    繁体字:城頭

    意思:(城头,城头)
    城墻上。
      ▶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元·萨都剌《高邮城晓望》诗:“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

  • 惊起

    读音:jīng qǐ

    繁体字:驚起

    造句:

  • 缺月

    读音:quē yuè

    繁体字:缺月

    意思:不圆之月。
      ▶唐·杜甫《宿凿石浦》诗:“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
      ▶王洙注:“缺,残也。”
      ▶宋·苏轼《卜算子》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