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鉴水能知止,未必归云可拟高。
意思:为什么需要借鉴水能知足,不一定回去说可以模拟高。
出自作者[宋]李处权的《送杲兄》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穿着僧袍的衲子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内在精神的追求。
首句“衲子谁为盖代豪”中,诗人以“衲子”代指僧人,表达了对僧人的尊重和赞美,认为他们中有谁能成为当代的豪杰。这一句也暗示了僧人具有超越世俗的品质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生憎污俗紫方袍”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僧人穿着紫色的僧袍,表达了对僧人洁净、超脱世俗的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厌恶和憎恨。
“何须鉴水能知止”一句,诗人通过引用“止水”的典故,表达了对僧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赞美。这一句也暗示了僧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未必归云可拟高”一句,诗人通过将僧人与“归云”相比,表达了对僧人高尚品质和内在精神的赞美。归云是一种飘渺、轻盈的自然现象,与僧人的超脱、洁净的形象相呼应。
“虎穴等閒休探手”和“龙泉取次莫吹毛”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勇敢、智慧和果敢的赞美。这两句中,诗人将僧人与虎穴、龙泉等危险、神秘的地方联系起来,强调了僧人勇敢、智慧和果敢的一面。
最后,“君知五祖堂中老,妙处何曾挂一毫”一句,诗人以五祖堂中的老僧为比喻,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这句也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智慧和内在精神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衲子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内在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越。诗人通过对形象的描绘和典故的引用,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