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不觉斜阳尽,忘逐樵人蹑石回。
意思:凝眸不觉夕阳尽头,忘记追逐打柴的人踩着石头回。
出自作者[唐]韩偓的《太平谷中玩水上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和神秘。
首联“山头水从云外落,水面花自山中来。”就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山头的流水从云层中落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水面上的花朵,则是从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它们在阳光下绽放,显得生机勃勃。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对照,突出了山水的美丽和自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颔联“一溪红点我独惜,几树蜜房谁见开。”诗人用“一溪红点”来形容溪流中的红色小点,可能是落下的花瓣或者是其他红色的物体。诗人对这个景象感到惋惜,可能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不太协调。而“几树蜜房谁见开”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蜜蜂采蜜的场景的欣赏,他可能看到了几棵树上蜜蜂在忙碌地采蜜,但是这个场景并没有被其他人看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转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颈联“应有妖魂随暮雨,岂无香迹在苍苔。”这里诗人可能是在想象山中幽灵或者妖怪的形象,他们随着暮雨在山中游荡,可能是在寻找食物或者是在寻找伴侣。同时,诗人也想象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会留下香气,这些香气会留在青苔上。这两句诗通过想象和猜测,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神秘事物的向往和好奇。
尾联“凝眸不觉斜阳尽,忘逐樵人蹑石回。”诗人凝视着山中的美景,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落下,他忘记了跟随樵夫回家,而是留在了山中欣赏美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山水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诗人的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 凝眸不觉斜阳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出自《春日郊行》作者:[宋]释绍嵩
- 等闲眠片石,不觉到斜阳。-- 出自《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作者:[唐]贯休
- 黯凝眸。-- 出自《忆王孙·飕飕风冷荻花秋》作者:[宋]李重元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尽晴春自老》作者:[宋]吴则礼
- 黯凝眸。-- 出自《八六子·忆南洲》作者:[宋]郑熏初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渺琉璃万顷》作者:[宋]蒋捷
-
黯凝眸。-- 出自《长相思·好风浮》作者:[宋]周邦彦
-
凝眸。-- 出自《沁园春·情若连环》作者:[宋]苏轼
- 忍凝眸。-- 出自《曲玉管·陇首云飞》作者:[宋]柳永
- 凝眸。-- 出自《沁园春·凝眸》作者:[宋]无名氏
- 醉凝眸。-- 出自《青房并蒂莲》作者:[宋]周邦彦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 (原无调名兹据律补)重过吴门》作者:[元]张可久
- 斜阳迥迥。-- 出自《齐天乐 乙未暮,钱素庵见和前韵,再歌以谢》作者:[元]邵亨贞
- 风送入斜阳。-- 出自《诉衷情·孤城寒角韵悠》作者:[元]丘处机
- 斜阳又下。-- 出自《齐天乐 戊戌冬初,领省檄,会无锡州将李正》作者:[元]邵亨贞
- 斜阳暮。-- 出自《点绛唇·古寺萧条》作者:[元]刘秉忠
- 斜阳又下。-- 出自《齐天乐 戊戌冬初,领省檄,会无锡州将李正》作者:[元]邵亨贞
- 斜阳迥迥。-- 出自《齐天乐 乙未暮,钱素庵见和前韵,再歌以谢》作者:[元]邵亨贞
- 芳草斜阳路。-- 出自《点绛唇·分袂情怀》作者:[宋]陈允平
- 帆影斜阳里。-- 出自《贺新郎·帆影斜阳里》作者:[宋]黎廷瑞
- 芳草斜阳笛。-- 出自《点绛唇·绿染春波》作者:[宋]李莱老
- 斜阳目断。-- 出自《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珊瑚网名书题跋卷八》作者:[元]陆留
- 不觉我醉花亦醉,不觉花香入亦香。-- 出自《潘别驾寄牡丹歌次韵》作者:[宋]汪莘
- 不觉风光好。-- 出自《虞美人·无情世事催人老》作者:[元]邵亨贞
- 相逢不觉醉。-- 出自《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作者:[唐]李白
- 数年不觉。-- 出自《齐人歌》作者:[先秦]先秦无名
- 不觉因风雨。-- 出自《奉和山池诗》作者:[南北朝]徐陵
- 不觉松枝月圆。-- 出自《太常引 鸣鹤馀音卷之四》作者:[元]谭处端
- 不觉频嗟叹。-- 出自《黄鹤洞中仙》作者:[元]王哲
- 贪求自乐,尽忘尘俗。-- 出自《鱼游春水·林梢听布谷》作者:[宋]吕胜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