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 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

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

意思:狂思下国千场醉,患背东堂两次春季。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离别会绩溪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未来的期待。 首句“野云如火照行尘”,以生动的“野云如火”来形容诗人离开会绩时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火红的云彩在尘土飞扬的路上燃烧,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会绩溪边去问津”则交代了诗人即将离开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面临新的征程。 “才子省衔非幕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自信,暗示他并非仅仅依靠权贵的门客,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楚君科第是同人”则表达了诗人与科举考试的不解之缘,以及与同僚之间的深厚情谊。 “狂思下国千场醉”一句,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会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 “病负东堂两度春”则表达了诗人在病痛和挫折面前的坚韧和不屈,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最后,“他日酒筵应见问”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会在未来的酒筵上再次出现,与旧友相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野云如火照行尘,会绩溪边去问津。
才子省衔非幕客,楚君科第是同人。
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
他日酒筵应见问,鹿裘渔艇隔朱轮。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东堂

    读音:dōng táng

    繁体字:東堂

    意思:(东堂,东堂)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
      ▶《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唐·王维《故太子

  • 下国

    引用解释

    1.天下;下界。《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穡。”《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

    2.诸侯国。《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 夏桀 弗克若天,流毒下国。”《逸周书·祭公》:“烈祖 武王 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 孔晁 注:“下国,谓诸侯也。”《文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