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黎阳作诗》 载驰载驱。

载驰载驱。

意思:驰驱在奉使的征途上。

出自作者[魏晋]曹丕的《黎阳作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行旅感受,抒发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首联“朝发邺城。
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
舆人困穷。”描绘了诗人早晨从邺城出发,晚上在韩陵山住宿,大雨连绵,满载着对百姓生活的忧虑。这里“霖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雨,象征着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舆人困穷”中的“舆人”泛指百姓,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颔联“载驰载驱。
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
何为泥中。”生动描绘了诗人风雨中奔驰、疾步行走、雨水湿透衣冠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颈联“在昔周武。
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
救民涂炭。”借用周武王姬发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对平定乱世的决心和勇气。 尾联“彼此一时。
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
能不靖乱。”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自觉和担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乱世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行旅感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平定乱世的决心和勇气。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朝发邺城。
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
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
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
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
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
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
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
能不靖乱。
作者介绍 曹丕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关键词解释

  • 载驰载驱

    引用解释

    谓车马疾行。《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 卫侯 。” 高亨 注:“载,犹乃也,发语词。驰、驱,车马疾行。”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一:“载驰载驱,聊以忘忧。”亦作“ 载驱载驰 ”。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矫矫乘马,载驱载驰。”

    读音:zǎi chí zǎi qū

  • 载驰

    读音:拼音:zǎi chí

    载驰的解释

    《诗·b07b风》篇名。春秋时卫国被异族袭破首都,人民颠沛流亡,国君之妹许穆公夫人打算回国赴难,因受许人阻挠,作下此诗。诗中表达了对故国覆亡的忧急,并向大国发出求救呼吁,是较早出现的爱国主义诗篇。

    词语分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