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大梁老人行》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意思:乌了国君的仇贯通百世,没有人按着剑决定重大问题。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大梁老人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为题材,通过描绘大梁少年与乌虖国君之间的仇恨,表达了对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忧虑和对二帝蒙尘的悲愤。 首句“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描绘了场景和人物,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穿着胡人的服饰,为接下来的故事铺垫了背景和人物形象。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这句诗通过少年和老人的对比,表达了二帝蒙尘的悲愤和痛苦,同时也揭示了二帝蒙尘的历史背景。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这句诗描绘了乌虖国君与唐朝之间的仇恨,这种仇恨已经延续了百世,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反映了唐朝在处理突厥问题上的无奈和无力。 “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颉利的愤怒和对唐朝胜利的期待。诗人希望唐朝能够派遣偏师擒获颉利,并将其押送到都市接受审判。这反映了诗人对唐朝胜利的渴望和对突厥问题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描绘场景、人物和情感,表达了对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忧虑和对二帝蒙尘的悲愤。诗人通过描绘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展现了唐朝在处理突厥问题上的无奈和无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胜利的期待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历史反思意味,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国君

    读音:guó jūn

    繁体字:國君

    短语:王 帝王 君 君主 可汗 统治者 陛下 帝 皇帝 沙皇 上 天子 当今 国王

    英语:monarch

    意思:(国

  • 百世

    读音:bǎi shì

    繁体字:百世

    英语:all generations

    意思: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
      ▶《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无人

    引用解释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

  • 乌虖

    读音:wū hū

    繁体字:烏虖

    意思:(乌虖,乌虖)
    见“乌乎”。

    造句:暂无

  • 大议

    引用解释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