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苦别》 两行粉泪红阑干,一朵芙蕖带残露。

两行粉泪红阑干,一朵芙蕖带残露。

意思:两行粉泪红栏杆,一朵芙蕖带残露。

出自作者[唐]张安石的《苦别》

全文赏析

这首诗《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最初态度。诗人曾经不相信别离的痛苦,认为人生苦短,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亲身经历了离别的痛苦,感受到了别离的无情和残酷。这种转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珍视。 其次,“两行粉泪红阑干”形象地描绘了离别之痛。泪水涟涟,如同两行红枫叶,滴落在那满是忧伤的脸庞。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将泪水比作粉红色的枫叶,既表达了泪水之多,又赋予了其凄美的色彩。而“阑干”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痛苦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流淌,泪水模糊了视线,使得诗人无法站立。 再者,“一朵芙蕖带残露”则以芙蕖带露这一常见之景,表达了离别的哀伤。芙蕖是荷花的别称,诗人用它来比喻离别之人的脸庞,如同带露的芙蕖,虽然美丽却带着残缺的泪痕。这一比喻既表达了离别之人的娇美,又揭示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而今自到别离处”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从最初的轻视到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验,从粉泪阑干到芙蕖带露,这一切都发生在别离的地方。这个“别离处”既是现实中的地点,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个词语,将现实与人生紧密相连,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诗人从最初的轻视到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验,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珍贵。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
两行粉泪红阑干,一朵芙蕖带残露。

关键词解释

  • 阑干

    读音:lán gān

    繁体字:闌乾

    英语:across; crisscross

    意思:(阑干,阑干)

     1.横斜貌。
      ▶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 两行

    读音:liǎng xíng

    繁体字:兩行

    意思:(两行,两行)

     1.庄子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
      ▶《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 粉泪

    读音:fěn lèi

    繁体字:粉淚

    意思:(粉泪,粉泪)
    旧称女子之泪。
      ▶后蜀·毛熙震《木兰花》词:“匀粉泪,恨檀郎,一去不归花又落。”
      ▶宋·张孝祥《浣溪沙》词:“粉泪但能添楚竹,罗巾谁解繫吴船。”

  • 残露

    读音:cán lù

    繁体字:殘露

    意思:(残露,残露)
    残余的露水。
      ▶唐太宗《小山赋》:“承坠宇之残露,挂低空之断丝。”
      ▶金·元好问《湘夫人咏》:“九嶷山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