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小重山 端午》 湘江渺,何处吊灵均。

湘江渺,何处吊灵均。

意思:湘江渺茫,何处吊屈原。

出自作者[清]纪映淮的《小重山 端午》

全文赏析

这首诗《闲窗独坐病馀身》是一首深情的诗,它表达了诗人病愈后独自坐在窗前,听到河边画鼓声的热闹,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感到岁月的流逝和年华的短暂,同时也对古人屈原表达了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首联“闲窗独坐病馀身。惊闻画鼓闹,在河津。”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窗前,病后身体稍弱,突然听到河边画鼓的热闹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这一联通过描绘静与动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中突然被打破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动。 颔联“始知节届佩符辰。彩丝系,输与少年人。”诗人意识到岁月的流逝,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而那些年轻的士兵却还在为了国家的安宁而奋斗。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和对年轻人充满活力的赞美。 颈联“一岁一番新。年光催短鬓。”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年华的短暂和岁月的催促,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希望。这一联通过描绘新年的到来和岁月的催促,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尾联“暗伤神。感时怀古欲沾巾。”诗人深深地感到伤感,不仅是对年华易逝的伤感,也是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这一联通过描绘伤感和怀念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湘江渺,何处吊灵均。”诗人以湘江为背景,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一句既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也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静与动的对比、对比和情感的升华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闲窗独坐病馀身。
惊闻画鼓闹,在河津。
始知节届佩符辰。
彩丝系,输与少年人。
一岁一番新。
年光催短鬓。
暗伤神。
感时怀古欲沾巾。
湘江渺,何处吊灵均。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

关键词解释

  • 湘江

    读音:xiāng jiāng

    繁体字:湘江

    英语:Hsiang

    意思:水名。源出广西省,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九疑山隔湘江,跨苍梧野,连营道县界。”<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灵均

    引用解释

    1. 战国 楚 文学家 屈原 字。《楚辞·离骚》:“名余曰 正则 兮,字余曰 灵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及 灵均 唱《骚》,始广声貌。”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徐斯远韵》词:“兰佩芳菲无人问,叹 灵均 ,欲向 重华 诉。” 李大钊 《青春》:“ 湘水 灵均 ,兴春秋代序之感。”

    2.泛指词章之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