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
意思:又听说割草打柴人,打磨等为薪。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感怀二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国桑蚕文化和蚕农生活的诗。整首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关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
“柔桑生中国,婀娜当阳春。”开篇两句,诗人以柔桑为引子,描绘出中国春天的美景。桑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展现出其婀娜多姿的风采。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自然风光,也引出了下文对桑蚕文化的描绘。
“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这两句诗描绘了桑树的生长环境,它汲取着灵泉的滋润,承受着露水的滋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桑树的生机与活力。
“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诗人以“美人”喻指蚕农,展现了蚕农们盼望蚕茧丰收的心情。他们倾筐而出,争分夺秒地采摘桑叶,为了养育更多的蚕。
“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这两句诗描绘了桑叶繁茂的季节,蚕农们频繁地采摘桑叶,为了保持蚕的生长。
“根不盈拱,何以御霜辰。”诗人以桑树的根不盈拱为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无法抵御生活风霜的忧虑。
“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这两句诗描绘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像刍荛一样被磨砺,等待着被燃烧为薪火。
“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悲悯,他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悲痛,对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深感同情。
整首诗以桑蚕文化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同时,诗人也通过深入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生活的关切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