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上鄂州韦尚书》 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意思:都因没有辜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上鄂州韦尚书》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赞美一位官员的才干和功绩。这首诗通过描述这位官员在过去的岁月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深思熟虑的策略。 首句“往岁先皇驭九州”描绘了这位官员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随先皇治理全国的情景。这表明他在国家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侍臣才业最风流”一句则赞美了他的才华和才能,认为他的才干是极为出众的。 接下来的两句“文穷典诰虽馀力,俗致雍熙尽密谋。”进一步描述了他的才干和智慧。他精通典籍,能够运用文辞,这是他的余力所在。同时,他也深谋远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兰省换班青作绶,柏台前引绛为鞲”描绘了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形象。他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如兰省和柏台等,这些地方是朝廷的重要部门,负责各种事务。他身穿红色衣裳,前导其他官员,这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两句“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他认为自己没有辜负江山大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贡献。这表明他是一位有远见、有担当的官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这位官员的才干、智慧、地位和忠诚,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意。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往岁先皇驭九州,侍臣才业最风流。
文穷典诰虽馀力,俗致雍熙尽密谋。
兰省换班青作绶,柏台前引绛为鞲。
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开济

    读音:kāi jì

    繁体字:開濟

    意思:(开济,开济)

     1.形容情操志向开通美好。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和逌﹞才爽开济,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梁书•张惠绍传》:“张惠绍志略

  • 江山

    读音:jiāng shān

    繁体字:江山

    短语:国家 国度 邦 国

    英语:country

    意思:
     1.江河山岳。
      ▶《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又

  • 生灵

    读音:shēng líng

    繁体字:生靈

    短语:生人 萌 公民 百姓 群氓 老百姓 黎民 人民 民 苍生 庶民 平民 庶 赤子 国民

    英语:the people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