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意思:秋季不知不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景色中行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首句“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露水下,拄着藜杖,穿过清晨的雾气,打开蓬门,迎接新的一天。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视觉描写,展现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精神。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年老体衰,精力不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后,感到疲惫困倦,于是拿起书来翻阅,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心态,表现出他的豁达和从容。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视和追求。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对清谈之风的看法和对年轻人的期望。他认为清谈是人生的滋味之一,而年轻人则是未来的希望。这两句诗表现出作者的豁达和乐观,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景色中行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表现了作者坚韧、豁达、从容、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他对家庭伦理道德和未来的期望。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孝友

    读音:xiào yǒu

    繁体字:孝友

    意思:
     1.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后汉书•韩棱传》:“棱

  • 追随

    读音:zhuī suí

    繁体字:追隨

    短语:随 从 踵 紧跟着 跟

    英语:follow

    意思:(追随,追随)
    跟随。
      ▶《后汉书•党锢传•夏馥》:“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