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南征叙怀》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意思:回期直到烽烟宁静,不派征衣服有泪痕。

出自作者[唐]高骈的《南征叙怀》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是一首表达战争和忠诚的诗。它描绘了一位士兵在万里迢迢的征途上,为了报答君王的恩情,决心为国家尽忠的场景。 首句“万里驱兵过海门”,描绘了士兵们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穿越大海,前往战场。这句诗通过“万里”和“海门”这两个意象,展示了士兵们面临的艰难险阻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此生今日报君恩”表达了士兵们对君王的忠诚和感恩之情。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报答君王的恩情,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这两句诗表达了士兵们对于战争结局的期待。他们希望能够在战乱平息之后,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即使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他们也不愿看到因为战乱而使自己的征衣沾满泪水。这句诗通过“回期”、“烽烟静”和“征衣有泪痕”等意象,展现了士兵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士兵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生命的珍视。它表达了士兵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英勇奋斗的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作者介绍 徐渭简介
高骈(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晚唐诗人、名将、军事家,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咸通六年(865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并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渤海郡王。因大将张璘阵亡不敢出战,严备自保,致使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后兵权被削。

黄巢平定后,高骈后悔当初未立功业,日渐消沉。晚年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他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乃使上下离心。光启三年(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

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人,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

关键词解释

  • 烽烟

    读音:fēng yān

    繁体字:烽煙

    短语:烟云 夕烟 硝烟 油烟 煤烟 香烟 炊烟

    英语:beacon

    意思:(烽烟,烽烟)

     1.南朝·陈徐陵《

  • 泪痕

    读音:lèi hén

    繁体字:淚痕

    英语:tear stains

    意思:(泪痕,泪痕)
    眼泪留下的痕迹。
      ▶南朝·梁简文帝《和萧侍中子显春别》之三:“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珮已相要。”

  • 直待

    引用解释

    一直等到;直要。 唐 司空图 《杨柳枝寿杯词》之七:“直待玉窗尘不起,始应金雁得成行。”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僧 可遵 者,诗本凡恶,偶以‘直待众生总无垢’之句为 东坡 所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挂着拐帮閒钻懒,缝合脣送暖偷寒。”

    读音:zhí dài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