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已亥杂诗 225》 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意思:银烛秋堂只听心,隔着帘子谁告诉下沉沉。

出自作者[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225》

全文赏析

这首诗《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明朝不许沿溪赏,已没溪桥一尺深》是一首描绘雨夜场景的优美诗篇。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生动地描绘出雨夜中的孤独、寂静和深沉的情感。 首句“银烛秋堂独听心”,通过“银烛”和“秋堂”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秋天的堂屋中,只有银烛相伴,凸显出他的孤独和寂寥。而“独听心”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孤独感,诗人独自一人,听着外面的声音,内心充满了寂静和思考。 “隔帘谁报雨沉沉”一句,诗人通过“隔帘”和“雨沉沉”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朦胧、深沉的雨夜场景。隔着帘子,诗人听着雨声沉沉,仿佛能感受到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和气息。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雨夜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雨夜的深深感受。 “明朝不许沿溪赏,已没溪桥一尺深”两句诗,诗人通过描绘明天不能沿着溪水赏景的遗憾,表达了对雨夜美景的留恋和不舍。溪水涨高,桥面淹没,意味着无法再沿着溪水欣赏美景,这种遗憾和无奈的情感被诗人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夜的场景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寂静和深沉的感受。诗中的意象和语言富有表现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优美的诗篇,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明朝不许沿溪赏,已没溪桥一尺深。
作者介绍 朱淑真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关键词解释

  • 秋堂

    读音:qiū táng

    繁体字:秋堂

    意思:
     1.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
      ▶唐·王建《送司空神童》诗:“秋堂白髮先生别,古巷青襟旧伴归。”
      ▶唐·元稹《含风夕》诗:“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

  • 沉沉

    读音:chén chén

    繁体字:沉沉

    英语:heavy

    近义词: 深沉、沉重

    详细释义:1.盛大的样子。淮南子??m真:『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

  • 独听

    读音:dú tīng

    繁体字:獨聽

    意思:(独听,独听)

     1.独立辨听。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汉·王充《论衡•实知》:“﹝圣人﹞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