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初秋》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意思:不觉初秋夜渐渐变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出自作者[唐]孟浩然的《初秋》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是一首描绘初秋之夜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首句“不觉初秋夜渐长”,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初秋的景色,而是从自己的感受入手,说“不觉”,即不知不觉,暗示了诗人已经习惯了夏天的炎热,而秋天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然而随着夜晚的逐渐增长,他开始感到一丝凉意。 第二句“清风习习重凄凉”,诗人用“清风习习”形容初秋的风,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而“重凄凉”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感觉。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初秋的凉意与夏天的炎热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第三句“炎炎暑退茅斋静”,进一步描绘了暑热的消退,使得茅屋书房变得宁静下来。这句诗通过描绘环境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最后一句“阶下丛莎有露光”,诗人笔锋一转,从室内转向室外,描绘了阶下的草丛中露珠闪烁的景象。这句诗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初秋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内心的平静。诗人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对比、以动衬静、巧用修辞等,使得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作者介绍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习习

    读音:xí xí

    繁体字:習習

    短语:扑面

    英语:breezy; gentle

    意思:(习习,习习)

     1.频频飞动貌。
      ▶《楚辞•九辩》:“骖白霓

  • 初秋

    读音:chū qiū

    繁体字:初秋

    英语:early autumn; first autumn month

    意思:秋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秋。
      ▶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

  • 不觉

    读音:bù jué

    繁体字:不覺

    英语:unconsciously

    意思:(不觉,不觉)

     1.沉睡不醒。
      ▶《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

  • 风习

    读音:fēng xí

    繁体字:風習

    意思:(风习,风习)
    风俗习惯。
      ▶清·吴伟业《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风习使之然,诗书徇然诺。”
      ▶清·吴敏树《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毛西垣﹞客游贵阳

  • 凄凉

    读音:qī liáng

    繁体字:凄涼

    短语:惨痛 惨绝人寰 悲 惨 惨然

    英语:(adj) desolate

    意思:(参见凄凉,悽凉,凄凉)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