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二》 管裂弦焦争可逐。

管裂弦焦争可逐。

意思:管裂弦焦争夺可以驱逐。

出自作者[宋]柳永的《其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音乐之美和演唱者技艺的诗,通过对演唱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演唱者的技艺。 首先,诗中描述了佳娘捧着花钿簇簇的木板上场,唱出了新声,使得在场的群艳都为之折服。这里用“花钿簇簇”来形容捧板的装饰,用“群艳伏”来形容在场的人对佳娘演唱的惊叹和敬畏。接着,诗中又描绘了演唱者轻盈的身姿和声音的清脆悦耳,仿佛金鹅扇掩下的佳娘在文杏梁上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使得周围的尘土簌簌落下。 然后,诗中用“鸾吟凤啸”来形容佳娘的声音如同鸾凤在清脆地歌唱和呼啸,这种声音清脆相续,使得周围的管弦乐器和弦乐器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最后,诗中表达了希望佳娘的歌声能够被更多人听到,能够飞上九天,唱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整首诗充满了对音乐的赞美和对演唱者的敬仰之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演唱者的技艺。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佳娘捧板花钿簇。
唱出新声群艳伏。
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
管裂弦焦争可逐。
何当夜名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作者介绍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解释

  • 争可

    读音:zhēng kě

    繁体字:爭可

    意思:
     补证条目
    怎可。
    ▶宋晁补之《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词:“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妬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