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曲池》 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

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

意思:哀音已经灭亡的国家,废弃诏书还留下姓名。

出自作者[宋]王琪的《九曲池》

全文赏析

《越调隋家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仪凤终沉影,鸣蛙祇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背芜城。》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历史兴衰的诗,通过对隋朝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兴衰无常的感慨。 首句“越调隋家曲,当年亦九成”,诗人以隋朝的宫调为引子,暗示了隋朝的繁荣历史。其中,“九成”在这里指的是九成的乐音,象征着隋朝的鼎盛时期。 “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诗人通过描述隋朝的衰落和灭亡,表达了对亡国的哀叹。然而,尽管国家灭亡,但隋朝的废诏仍然留名,这暗示了历史的记忆和影响。 “仪凤终沉影,鸣蛙祇沸声”,诗人以“仪凤”比喻隋朝的辉煌,但最终还是像影子一样消逝,只留下空虚和喧闹的蛙鸣。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兴衰无常。 “凄凉不可问,落日背芜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凄凉和无奈的感慨。芜城落日,象征着历史的落幕,而凄凉的氛围则让人无法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兴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兴衰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隋朝的描述,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即历史虽然会变迁,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仍然可以创造新的辉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越调隋家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诏尚留名。
仪凤终沉影,鸣蛙祇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背芜城。
作者介绍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庐江)王罕之子,王珪从兄。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得仁宗嘉许,命试学士院,调入京城任馆阁校勘,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嘉佑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任姑苏郡守时,修建官衙,向转运使司借款数千缗,无力偿还,政尚简静。

关键词解释

  • 亡国

    引用解释

    1.亡失国家。《礼记·檀弓下》:“ 晋献公 之丧, 秦穆公 使人弔公子 重耳 ,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 孔颖达 疏:“言寡人闻前古以来,失亡其国,恒於此丧祸交代之时;得其国家,亦恒在於此交代之时。”《后汉书·李固传》:“昔 秦皇 亡於 沙丘 , 胡亥 、 赵高 隐而不发,卒害 扶苏 ,以至亡国。” 宋 苏轼 《

  • 留名

    读音:拼音:liú míng 五笔:qyqk

    留名的解释

    词语分解

    • 留的解释 留 ú 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停留。留学。留任。留级。留步。留守。留驻。 注意力放在上面:留心。留神。留意。 不忍舍弃,不忍离去:留连。留恋。
  • 哀音

    读音:āi yīn

    繁体字:哀音

    意思:悲伤之音。
      ▶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元稹《莺莺传》:“﹝莺莺﹞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