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言赠罗茂衡》 不改五官之用,而透声色。

不改五官之用,而透声色。

意思:不改五官的作用,而透声色。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杂言赠罗茂衡》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哲理诗。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学道、求真、超越生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首句“嗟来茂衡,学道如登。”用“嗟来”一词,表达了对学道的艰辛和不易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学道之路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如登”则形象地描绘了学道的艰难和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这两句通过描绘与天地、日月为伍,表达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决心和追求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神。 “万物峥嵘,本由心生。”这句诗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些景象的本质是由人的内心所决定的。这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暗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去子之取舍与爱憎,惟人自缚非天黥。”这句诗表达了人的选择和情感对自身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人自身的束缚和限制。这里用“非天黥”来比喻人无法摆脱的束缚,强调了人需要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堕子筋骨,堂堂法窟。”这句诗描绘了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身体是实现理想的工具,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理之地的敬仰和向往。 “九邱四溟,同一眼精。”这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将不同的知识和领域比作九邱四溟中的一滴水,强调了开阔视野、融会贯通的重要性。 “不改五官之用,而透声色;常为万物之宰,而无死生。”这两句诗表达了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通过描述五官的作用,强调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达到无死生、无界限的境界。 “念子坐幽室,炉香思青冥。”这句诗描绘了内心的思考和追求,表达了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是谓蛰虫欲作,吾惊之以雷霆。”这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将求道之心比作蛰虫欲作,需要雷霆般的警醒和推动。这也表达了对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学道、求真、超越生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它鼓励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真理、超越自我,成为万物的主宰。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嗟来茂衡,学道如登。
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
万物峥嵘,本由心生。
去子之取舍与爱僧,惟人自缚非天黥。
堕子筋骨,堂堂法窟。
九邱四溟,同一眼精。
不改五官之用,而透声色。
常为万物之宰,而无死生。
念子坐幽室,炉香思青冥。
是谓蛰虫欲作,吾惊之以雷霆。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声色

    解释

    声色 shēngsè

    (1) [voice and countenance]∶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

    声色俱厉

    (2) [woman and song]∶指歌舞和女色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

  • 五官

    读音:wǔ guān

    繁体字:五官

    短语:嘴脸

    英语:the five sense organs

    意思:
     1.五行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五神。
      ▶《左传•昭公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