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许由庙》 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

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

意思:高挂在风瓢在汉水之滨,土阶三尺有愧于清尘。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许由庙》

全文赏析

这首诗《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可怜比屋堪封日,若到人间是众人》是一首对生活的朴素理想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的诗。它以一种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首句“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简朴和谦逊的态度。诗人用“高挂风瓢”象征着生活的自由和独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土阶三尺”则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谦逊和尊重,他认为即使是最简单的住所,也应该保持清洁和清净。同时,“愧清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惭愧,他觉得自己无法达到更高的生活标准。 第二句“可怜比屋堪封日,若到人间是众人。”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评。诗人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邻居那样勤劳善良,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追求,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朴素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尊重他人,追求公正和人道主义。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但他仍然坚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像邻居那样勤劳善良,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期待,它鼓励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尊重,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
可怜比屋堪封日,若到人间是众人。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清尘

    读音:qīng chén

    繁体字:清塵

    意思:(清尘,清尘)

     1.拂除尘埃。
      ▶汉·班固《东都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
     
     2.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

  • 风瓢

    指水瓢。古代常用以借指隐居生活。 唐 罗隐 《许由庙》诗:“高掛风瓢濯 汉 滨,土阶三尺愧清尘。” 元 虞集 《仙游道士余岫云为从珠溪余隐士求得华山下黄茅冈一曲规作丹室喜而赋之》诗之二:“刀耕火种从兹始,雨笠风瓢便有餘。” 清 厉鹗 《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溪饮庵》诗:“斸苔傍溪居,春来泉脉动。喧寂两俱忘,风瓢聊可用。”

    读音:fēng piáo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