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更问在可记,已作僰叟从巴童。
意思:不需要再问在可记,已作焚老人从巴儿童。
出自作者[宋]晁公溯的《入硖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文房四宝的赞美诗,通过对各种文房用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热爱之情。
首联“吾家文物如崔公,向来世学工雕龙。”,以自家文物比作崔公,表达了对家族文化底蕴的赞美。崔公是唐代文学家,诗文名重一时,此处借以自况,可见作者对自家文物的自豪。
颔联“侧理固尝收会稽,陶泓不独称洪农。”,“侧理”指端砚石的纹理,此处借指砚台。“陶泓”是砚台的一种,此处借指其他砚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砚台的喜爱,认为砚台不仅要有好的质地,还要有好的雕刻工艺。
颈联“徂徕取煤如点漆,宣城束颍能藏锋。”,“徂徕”和“束颍”都是著名的毛笔,分别以煤和锋利著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毛笔的赞美,认为它们不仅要有好的材质,还要有好的工艺。
尾联“不须更问在可记,已作僰叟从巴童。”,“僰叟”和“巴童”都是指当地的工匠和艺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工匠和艺人的赞美,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了文房四宝制作的重要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文房四宝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工匠和艺人的赞美和敬意,体现了作者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