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张林宗司勲挽诗三首》 方来赴京兆,又出领潼关。

方来赴京兆,又出领潼关。

意思:未来赴京兆,又外出兼任潼关。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张林宗司勲挽诗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作者在担任官职的过程中,历经旅途艰辛,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感慨的心情。 首句“巫峡乘轺去,涪江拥节还”,描绘了作者在巫峡乘马出发,前往长安任职;到达目的地后,又带着符节返回涪江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起起落落。 “方来赴京兆,又出领潼关”,进一步描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奔波,即将前往新的地方任职,又要离开熟悉的岗位,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官场的无奈。 “髀肉川涂瘦,颠毛案牍斑”,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因为长时间奔波在路上,身体消瘦,头发因长时间处理公务而变得灰白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公务繁忙的无奈。 “音容今遂已,清血为公潸”,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公事的付出和辛劳感到心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公务繁忙的无奈。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官场抒怀之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巫峡乘轺去,涪江拥节还。
方来赴京兆,又出领潼关。
髀肉川涂瘦,颠毛案牍斑。
音容今遂已,清血为公潸。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京兆

    读音:jīng zhào

    繁体字:京兆

    英语:capital

    意思:见“京兆尹”。

    解释:1.见\"京兆尹\"。

    详细释义:1.(1)

  • 潼关

    引用解释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

  • 方来

    读音:fāng lái

    繁体字:方來

    意思:(方来,方来)

     1.将来。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孙圣﹞博学彊识,通于方来之事,可占大王梦。”
      ▶《后汉书•皇后纪序》:“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