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年高慢帝图,任人曾不问贤愚。
意思:汉武帝年事已高慢帝图,任人从来不问贤愚。
出自作者[唐]李九龄的《望思台》
全文赏析
这首诗《汉武年高慢帝图》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局势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贤愚不辨、佞幸当道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首句“汉武年高慢帝图”中,“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年高慢帝图”描绘了汉武帝年事已高,对朝政的热情减退,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关注国家大事。这句诗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沉闷和乏味,皇帝对朝政的疏离可能导致政治腐败。
“任人曾不问贤愚”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用人制度的弊端。无论贤愚,一律任用,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这句诗表达了对朝廷官员任人唯亲、不重才能的批判。
接下来的两句“直饶四老依前出,消得江充宠佞无”,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入表达了对佞幸当道、贤愚混杂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四老”指的是传说中的四位隐士,他们因德高望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即使四老依然存在,但如果江充这样宠信的佞幸存在,那么政治环境仍然无法得到改善。“消得江充宠佞无”中的“江充”是一个典型的佞幸人物,这句诗暗示了佞幸当道对政治环境的恶劣影响。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贤愚不辨、佞幸当道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诗人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人物,将抽象的批判具体化,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人才的关注和惋惜,提醒人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最后,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往往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权力,而忽略了真正的才能和品德。这种现象在许多社会中都存在,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