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钟陵秋夜》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一入楼归雁声。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一入楼归雁声。

意思:蓬壶宫殿不能梦,一进楼归雁门声。

出自作者[唐]陈陶的《钟陵秋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洪崖岭上秋月明,野客枕底章江清》,它描绘了洪崖岭上秋夜明亮的月光,以及野客枕畔清澈的章江水。诗人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句“洪崖岭上秋月明”直接描绘了洪崖岭上秋夜的景象,月光明亮,照亮了整个山岭。这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山间,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野客枕底章江清”则进一步描绘了野客在夜晚所感受到的江水清澈。野客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他身处异乡,独自面对江水,感受着家乡的思念和未来的迷茫。章江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的故乡,清澈的江水则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法实现的梦想。蓬壶是神话中的仙岛,宫阙则是古代帝王的居所,这里诗人用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法实现的梦想。 “一一入楼归雁声”是诗的结尾,诗人通过归雁的声音,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雁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家的期盼。在这里,诗人通过归雁的声音,将思念和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洪崖岭上秋夜明亮的月光、章江水的清澈、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洪崖岭上秋月明,野客枕底章江清。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一入楼归雁声。
作者介绍 陈独秀简介
陈陶[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公元八五三年左右)避乱入洪州西山。咸通中,(公元八六六年左右)严撰节度江西,尝往山中,每谈辄竟日。尝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莲花赋诗求去,有“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之句。临别,陶亦赋诗以送。相传他后来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诗作“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升元中距大中中几九十年。陶遣莲花妓事,在咸通中,赠诗已有“老去风情薄似云”句,那得至升元中还在?可知全唐诗不确)陶著有文录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关键词解释

  • 宫阙

    读音:gōng què

    繁体字:宮闕

    短语:禁 宫廷 宫 殿

    英语:imperial palace

    意思:(宫阙,宫阙)
    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前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

  • 不可

    读音:bù kě

    繁体字:不可

    英语:cannot

    意思:
     1.不可以;不可能。
      ▶《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 蓬壶

    读音:péng hú

    繁体字:蓬壺

    意思:(蓬壶,蓬壶)
    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