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晓抵九江作》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意思: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哭雁万山山顶。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晓抵九江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是一首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国的深深忧虑。 首联“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描绘了作者深夜藏舟离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深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摇兀江湖便可怜”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颔联“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风涛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不确定,家国则代表了作者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颈联“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描绘了作者在船上入睡的情景,邻船的鼾声如雷,而曙色则透过孤篷照在作者身上。这一联描绘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坚韧和乐观。 尾联“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琵琶亭畔客指的是作者自己,他站在亭畔,看着万峰之上的大雁南飞,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坚韧,以及对家国的深深忧虑。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这首诗是一首深情的诗篇,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峰巅

    读音:fēng diān

    繁体字:峰巔

    意思:(峰巅,峰巅)

     1.山峰顶端。
      ▶清·余京《暮春同吴门沈归愚登蒜山》诗:“藉草峰巅片刻留,旷观身世叹蜉蝣。”
     
     2.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 咫尺

    解释

    咫尺 zhǐchǐ

    (1) [very close]∶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small]∶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 琵琶

    读音:pí pá

    繁体字:琵琶

    英语:lute

    意思: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