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湖南客中春望》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意思:鸣雁响亮响亮向北频繁,渌波何处是通津。

出自作者[唐]顾况的《湖南客中春望》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和归隐之意的诗。 首联“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大雁不断地向北飞去,而诗人却不知道通向故乡的路径在何处。这一联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助。渌波通津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向往,但现实却让他无法找到通向故乡的道路。 颔联“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表达了诗人对风尘仆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他在异乡漂泊、孤独无助的悲痛之情。这一联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颈联“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渴望能够收到故乡的音讯,但现实却让他失望。同时,他身处异乡,看到这里的景物更新,更加思念故乡。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尾联“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诗人最终决定放弃官职,回归故乡。他想象着回到故乡后,可以享受莼菜之香,过上宁静、自由的生活。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抒发了他在异乡漂泊、孤独无助的悲痛之情。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
作者介绍 纪昀简介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关键词解释

  • 鸣雁

    读音:míng yàn

    繁体字:鳴雁

    意思:(鸣雁,鸣雁)

     1.《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毛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

  • 嘹嘹

    读音:liáo liáo

    繁体字:嘹嘹

    意思:象声词。虫鸟鸣叫声。
      ▶唐·李贺《昌谷诗》:“嘹嘹溼蛄声,咽源惊溅起。”
      ▶明·何景明《鸣雁行》:“鸣雁鸣斯,其音嘹嘹。”
      ▶清·李沛《闻雁》诗:“槭槭

  • 北向

    读音:běi xiàng

    繁体字:北曏

    意思:(参见北嚮)
    见“北嚮”。

    解释:1.见\"北向\"。

    造句:大雁由北向南飞。他是向西了,还是急

  • 通津

    读音:tōng jīn

    繁体字:通津

    意思:
     1.四通八达之津渡。
      ▶《梁书•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皇甫冉《西陵寄灵一上人》诗:“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明·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