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陈适用》 已非红紫时,春事归桑柘。

已非红紫时,春事归桑柘。

意思:已经不是红紫色时,春天的故事回到桑柘。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寄陈适用》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 首联“日月如惊鸿,归燕不及社。”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流转如同惊鸿一般迅疾,而春燕也来不及赶上春社的日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 颔联“清明气妍暖,亹亹向朱夏。”描述了清明时节天气晴好,温暖宜人,不知不觉间已进入了夏季。 颈联“轻衣颇宜人,裘褐就椸架。”写到了人们脱去繁重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衣服,这些衣服让人感到舒适宜人。这一变化暗示了季节的更替。 诗的中间部分描述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和对农事活动的关注。他看到田野上的桃李已经凋零,而车马的痕迹还在,颠倒错乱,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和农忙季节的到来。 随后,作者描述了春天的结束带来的各种变化,如百鸟鸣叫、林中的人们归来等。他感叹气候、光阴的匆忙,并表达了对解甲归田、清风徐来的向往。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因公事稍闲,有幸享受一些闲暇时光。他描述了自己与同事们饮酒休息、欣赏歌舞的场景,并收到了友人赠送的五字诗,从中学习到了鲍谢的诗法。 整首诗语言优美,通过对春天景象和人们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日月如惊鸿,归燕不及社。
清明气妍暖,亹亹向朱夏。
轻衣颇宜人,裘褐就椸架。
已非红紫时,春事归桑柘。
空余车马迹,颠倒桃李下。
新晴百鸟语,各自有匹亚。
林中仆姑归,苦遭拙妇骂。
气候使之然,光阴促晨夜。
解甲号清风,即有幽虫化。
朱墨本非工,王事少闲暇。
幸蒙余波及,治郡得黄霸。
邑邻陈太丘,威德可资借。
决事不迟疑,敏手擘太华。
颇复集红衣,呼僚饮休暇。
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
寄我五字诗,句法窥鲍谢。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春事

    读音:chūn shì

    繁体字:春事

    意思:
     1.春耕之事。
      ▶《管子•幼官》:“地气发,戒春事。”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宋·王初寮《履道像州上元

  • 红紫

    读音:hóng zǐ

    繁体字:紅紫

    意思:(红紫,红紫)

     1.红色与紫色。古代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红紫则是正色以外的间色。
      ▶《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朱熹集注:“红紫

  • 桑柘

    引用解释

    1.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