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渡湘水》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意思:同行时相问,浔阳城何处边。

出自作者[唐]孟浩然的《夜渡湘水》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五言古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渡湘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 首联“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描绘了作者乘船渡湘江的情景。作者可能是一个旅人,乘着客船,为了生计而匆匆赶路。他贪图便利,选择在夜晚渡过湘江。这里的“利涉”指的是乘船渡江,而“暗里”则描绘了夜晚渡江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和未知的感觉。 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描绘了渡江时的自然景色和民歌风情。作者在船上闻到杜鹃花散发的香气,听到采莲女唱出的民歌。这里的“芳杜”指的是杜鹃花,而“采莲”则描绘了湘江一带采莲的习俗。这些描绘展现了湘江的自然美景和当地人民的淳朴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温馨。 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描绘了渡江过程中的细节。船夫把火投到岸边,以便在夜晚航行时保持温暖;而渔夫则可能在潭中过夜,以便第二天早上早些出海捕鱼。这里的“榜人”指的是船夫,“投岸火”和“宿潭烟”则描绘了夜晚航行的艰辛和危险。 尾联“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是作者对朋友们的问候和思念。作者可能已经到达目的地,但仍然想念着那些在旅途中的朋友们。他询问他们是否也到达了目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思念。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渡湘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让人感受到他的真挚情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五言古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作崔国辅诗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作者介绍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浔阳

    读音:xún yáng

    繁体字:潯陽

    意思:(浔阳,浔阳)
    江名。
      ▶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明·李梦阳《浮江》诗: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行侣

    读音:xíng lǚ

    繁体字:行侶

    意思:(行侣,行侣)
    出行的伴侣。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晋·太元末,湘东姚祖为郡吏,经衡山,望巖下有数年少并执笔作书。
      ▶祖谓是行侣休息,乃枉道过之。未

  • 时相

    引用解释

    当朝宰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 易 ( 李易 )乃 扬州 州学学正,必合众论。’”《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 东坡 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书成上之,忤时相意,詔下府狱。”

    读音:sh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