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华山费征君所居》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意思: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迹向此开。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九华山费征君所居》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 首句“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诗人开始就以一种深深的思索和疑问,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追寻和敬仰。草堂何处,暗示着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生活的地方的向往和追寻,而“试徘徊”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期待。同时,“见说遗踪向此开”也暗示着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敬仰和怀念。 “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这两句诗描绘了这位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他像蟾桂一样,在山间小径中归隐,又像鹤一样,从九天之上的天宫降下人间,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他的人生事迹就像白云一样,飘渺而深远,他的时光就像青琐门一样,流逝得如此之快,让人感到无限的惋惜。 最后,“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他整夜都在思念过去的日子,回忆往事,而野泉也在呜咽着,路上的青苔也在生长,这些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它也以一种自然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这位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生事迹,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
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
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草堂

    读音:cǎo táng

    繁体字:草堂

    英语:thatched cottage

    意思: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徘徊

    读音:pái huái

    繁体字:徘徊

    短语:犹豫不决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游移 举棋不定 动摇 踌躇不前 优柔寡断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linger

    意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