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竹窗》 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

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

意思:烟与雾气杳,月亮透过玲珑光。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竹窗》

全文赏析

这首诗《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是一首对辋川寺竹窗的深情回忆和赞美之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竹窗的深深怀念,以及在新的环境中对竹窗的向往之情。 首段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辋川寺的回忆,表达了对竹窗的深深怀念。他提到自己离开那里已经十多年了,但是看到竹子却从未忘记。这表达了他对竹窗的深深情感,以及他对辋川寺的美好回忆。 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新昌的生活,虽然还没有建造厩库,但是他已经预先准备了一间堂屋。他打开窗户,种上了竹子,窗与竹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周围的竹子发出淅淅的声音,竹叶的颜色也显得苍翠欲滴。在烟气中,月光透过竹叶,显得格外清透。 在三伏天的炎热天气中,作者选择在竹窗下休息,享受轻纱、小簟带来的清凉。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像羲皇上人一样,享受生活的乐趣。这表达了作者对竹窗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辋川寺竹窗的回忆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通过对辋川寺竹窗的回忆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常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
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
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
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
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玲珑

    读音:líng lóng

    繁体字:玲瓏

    短语:乖巧 趁机 临机应变 敏感 灵 精灵 快 灵活 随机应变 乖觉 灵巧 机巧 机灵 灵敏 便宜行事 见机行事 机警 机智 敏锐 聪 机敏

  • 烟通

    读音:yān tōng

    繁体字:煙通

    意思:(烟通,烟通)
    即烟囱。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
      ▶鲁迅《书信集•致陈烟桥》:“那是开工的时

  • 杳霭

    读音:yǎo ǎi

    繁体字:杳靄

    意思:(杳霭,杳霭)
    见“杳蔼”。

    解释:1.见\"杳蔼\"。

    造句:暂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