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山僧 时年五十。》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

意思: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门。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寄山僧 时年五十。》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自然宇宙的敬畏,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首联“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描绘了诗人已经接近人生的一半,早晚在岩石门扉之间扫地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和对朴素生活的接受。 颔联“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进一步描述了岁月的无情,白发人无法停留时间的脚步,而青山依旧,不为任何人而改变。这一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宇宙的永恒。 颈联“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运用了佛教概念,表达了生命中的种种障碍和过错。这里的“百千万劫障”和“四十九年非”形象地展现了人生的艰难曲折和复杂多样性。 尾联“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则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困境,决定抽身离开,迎风抖擞衣衫的决心和勇气。这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坚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
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
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
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半百

    读音:bàn bǎi

    繁体字:半百

    英语:fifty

    意思:五十。多用于年龄。
      ▶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红楼梦》第一回:“年过半百,膝下无儿

  • 早晚

    读音:zǎo wǎn

    繁体字:早晚

    英语:morning and evening

    意思:
     1.早晨和晚上。
      ▶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春雨闇闇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

  • 眼看

    解释

    眼看 yǎnkàn

    (1) [shortly;soon;in a moment]∶马上,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了

    (2) [let;allow]∶听凭(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发展)

    哪能眼看着他走邪道不管呢

    <
  • 过半

    读音:guò bàn

    繁体字:過半

    英语:more than half; majority

    意思:(过半,过半)
    超过一半。
      ▶《易•繫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 岩扉

    读音:yán fēi

    繁体字:岩扉

    解释:1.岩洞的门。 2.借指隐士的住处。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