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意思:折往北不愁春水,叫南何必秋风。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大江已浪头白”,诗人以江浪头的变幻无常比喻世事的无常,表达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江浪头,是江面上的水浪突然冲上浪头,然后又迅速退去,再换另一批新的水浪,就像世事的变幻莫测,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而“白”字,则象征着白色混沌,暗含着诗人对当时局势的迷茫和无奈。 “中原未枣儿红”则是对中原未收复的忧虑和期盼。枣儿红,象征着丰收和希望,诗人以此比喻中原的收复,表达出对国家统一的期望。然而,“未枣儿红”也暗示着现实的残酷,中原未能收复的现实让诗人忧虑重重。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两句,更是富有哲理。前一句“折北”表示前途坎坷曲折,但诗人并不忧愁,因为春天河水解冻,江水滔滔,正可乘势北伐;后一句“吠南”表示尽管形势对自己不利,但何必急于离去,也不必惧怕秋风的袭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怕,因为春天终会到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尽管面临困难,但诗人坚信春天终会到来,中原终会收复,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春水

    读音:chūn shuǐ

    繁体字:春水

    英语:Xuan Thuy

    意思:
     1.春天的河水。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黄武元年,迁左将军”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及春水生,

  • 秋风

    读音:qiū fēng

    繁体字:秋風

    英语:autumn wind

    意思:(秋风,秋风)

     1.秋季的风。
      ▶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何必

    读音:hé bì

    繁体字:何必

    短语:何苦

    英语:there is no need

    意思: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

  • 折北

    读音:shé běi

    繁体字:折北

    意思:败北,败走。
      ▶《鹖冠子•世兵》:“避我所危,就我所生……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
      ▶《汉书•蒯通传》:“汉王将数十万众……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