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怀(十四首)》 学之十二年,书剑两不成。

学之十二年,书剑两不成。

意思:学习的第二年,书剑两不成。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感怀(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自身经历和情感为主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首先,诗中的“剑可敌一人,书足记姓名”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剑与书的理解。在古代,剑是武力的象征,而书则是知识的象征。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武力和知识的重视,也暗示了他对个人能力的追求。 “学之十二年”表明诗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书剑两不成”则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挫折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的压力和束缚,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无法实现理想的不满和失望。 “归来吴楚间”表明诗人回到了故乡,但“豪杰已起兵”则暗示了故乡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老母在高堂,未敢即远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孝顺之情。这反映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诗人的人性之美。 最后,“太息长在夜,鸡鸣星斗横”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迷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只能叹息,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而鸡鸣时分,星斗横天,更增添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看到了他的人性之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剑可敌一人,书足记姓名。
学之十二年,书剑两不成。
归来吴楚间,豪杰已起兵。
揽镜照须眉,一二白发生。
老母在高堂,未敢即远行。
太息长在夜,鸡鸣星斗横。
¤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书剑

    引用解释

    1.书和剑。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 金 马定国 《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 张素 《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

    2.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 唐 孟浩然 《自洛之越》

  • 不成

    读音:bù chéng

    繁体字:不成

    英语:won\'t do

    意思:
     1.未成年。
      ▶《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
      ▶杜预注:“不成,未冠也。”

  • 十二

    读音:shí èr

    繁体字:十二

    意思:
     1.十分之二。
      ▶《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