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刘机将仕韵》 承平玉烛四时和,处处惟闻击壤歌。

承平玉烛四时和,处处惟闻击壤歌。

意思:太平玉烛四时调和,处处只听见击壤歌。

出自作者[宋]晁公溯的《次刘机将仕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诗友所作的赞誉诗,诗中描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首句“承平玉烛四时和,处处惟闻击壤歌。”描绘了一个承平年代,人们生活和谐,四时如春的社会景象。其中,“承平”指的是太平盛世,“玉烛”则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和谐。“击壤歌”则源自古代,描述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富国不须搜粟尉,劝民当应力田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看法,他认为国家不需要通过剥削人民来增加财富,而应该鼓励人民努力耕种,增加粮食产量。这是一种对人民福祉的深深关怀,也是对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刻见解。 “使君身似社樗老,故里贤如乔木多。”这句是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品德的敬仰。“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而“社樗”是一种象征着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树。“乔木”则是指高大的树木,常用来象征着德高望重的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品质的赞美。 最后,“今日群原诚可作,吾谁归者有东坡。”作者表示,如今的社会确实需要像友人一样的人来引领风潮,而他自己也希望能追随友人的脚步。这里的“群原”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东坡”则是指苏轼的居所,暗示着作者希望能像苏轼一样,为人民做出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太平盛世社会景象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福祉的深深关怀和对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刻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能追随友人的脚步,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对人民、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承平玉烛四时和,处处惟闻击壤歌。
富国不须搜粟尉,劝民当应力田科。
使君身似社樗老,故里贤如乔木多。
今日群原诚可作,吾谁归者有东坡。

关键词解释

  • 承平

    读音:chéng píng

    繁体字:承平

    英语:peaceful

    意思:治平相承;太平。
      ▶《汉书•食货志上》:“今纍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唐·鲍防《杂感》诗

  • 四时

    读音:sì shí

    繁体字:四時

    英语:the four seasons; four o\'clock

    意思:(四时,四时)

     1.四季。
      ▶《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 处处

    读音:chǔ chù

    繁体字:處處

    短语:街头巷尾 所在 天南地北 四野 五湖四海 四面八方 四海 四方 无处 八方 无所不在 万方

    英语:everywhere

  • 玉烛

    读音:yù zhú

    繁体字:玉燭

    意思:(玉烛,玉烛)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
      ▶《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 壤歌

    读音:rǎng gē

    繁体字:壤歌

    意思:即《击壤歌》。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成为歌颂太平盛世之典。
      ▶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壤歌》惟海甸,画角自山楼。白髮寐常早,荒榛农复秋。”
      ▶宋·苏轼《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