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乐天题真娘墓》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意思: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眉笔已经成灰。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和乐天题真娘墓》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一种深情的、感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片宁静而神秘的薝卜林,黄土堆中,罗襦绣黛已成灰,暗示着一种深深的哀伤和失落。然而,尽管芳魂已死,人却并不害怕,这表达了一种坚韧和勇敢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蔓草逢春、花自开的景象中得到了体现,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和永恒。 诗中的幡盖向风疑舞袖和镜灯临晓似妆台等描绘,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幡盖在风中摇曳,似乎像舞袖一样翩翩起舞,而镜灯在黎明的光照下,如同妆台一样明亮。这些描绘都充满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了吴王娇女的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这不仅是对薝卜林中景象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行云代表着生命的无常和变化,而娇女坟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深情而感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美丽和无常,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作者介绍 李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中黄

    读音:zhōng huáng

    繁体字:中黃

    意思:(中黄,中黄)

     1.亦称“中黄伯”。古勇士名。
      ▶《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注:“中黄

  • 卜林

    读音:bǔ lín

    繁体字:蔔林

    意思:汉·京房着《周易占》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集林》十二卷、《周易飞候》九卷,后世合称“卜林”。今皆佚。
      ▶北周·庾信《小园赋》:“问葛洪之药性,访京房之卜林。”参阅《隋书•经

  • 薝卜

    引用解释

    梵语Campaka音译。又译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义译为郁金花。 唐 卢纶 《送静居法师》诗:“薝卜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卮子》﹝集解﹞引 苏颂 曰:“今南方及 西蜀 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説即西域薝卜也。夏秋结实如訶子状,生青熟

  • 黄土

    读音:huáng tǔ

    繁体字:黃土

    英语:loess

    意思:(黄土,黄土)

     1.土壤的一种。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土质肥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