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周元吉提刑席上得雨韵三首》 诗材满目供不尽,只恐寡和诗人稀。

诗材满目供不尽,只恐寡和诗人稀。

意思:诗材满目供不尽,只恐怕我们和诗人很少。

出自作者[宋]袁说友的《和周元吉提刑席上得雨韵三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描绘了蓬莱和秦望两座山的美景,以及诗人对这些美景的感受。 首句“蓬莱秦望两如峙,中有万顷浮光晖”,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蓬莱和秦望两座山的壮丽景色。蓬莱山在东海之中,是一座神秘而美丽的神山,而秦望山则是浙江绍兴的一座名山,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诗人用“如峙”来形容两座山的高大和挺拔,用“万顷浮光晖”来描绘两座山在阳光下的美丽光辉,让人感受到它们的壮美和神秘。 “自怜俗吏脚不历,每欣奇观身欲飞”,诗人自嘲自己是一个俗吏,没有机会游览这些美景,因此每次看到这些奇观时,他都感到自己仿佛要飞起来一样。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渴望,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芃芃布野翠卷浪,霭霭出袖云为衣”,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田野中翠绿的草木和云雾缭绕的景象。他用“芃芃”来形容草木的茂盛和翠绿,用“翠卷浪”来描绘草木在风中摇曳的美丽景象,用“霭霭”来形容云雾的轻盈和朦胧,用“云为衣”来描绘云雾缭绕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田野的美丽和神秘。 最后两句“诗材满目供不尽,只恐寡和诗人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谦。诗人认为自然美景是取之不尽的诗材,但他担心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才能有限,无法完全表达出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整首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通过对蓬莱、秦望两座山以及田野中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谦和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之心。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也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蓬莱秦望两如峙,中有万顷浮光晖。
自怜俗吏脚不历,每欣奇观身欲飞。
芃芃布野翠卷浪,霭霭出袖云为衣。
诗材满目供不尽,只恐寡和诗人稀。

关键词解释

  • 诗材

    读音:shī cái

    繁体字:詩材

    意思:(诗材,诗材)

     1.诗的素材。
      ▶宋·陆游《冬夜吟》:“造物有意娱诗人,供与诗材次第新。”
      ▶清·厉鹗《<绿杉野屋集>序》:“诗材富,而意以为匠,神

  • 满目

    读音:mǎn mù

    繁体字:滿目

    短语:林立 不乏 连篇 满腹

    英语:see everywhere

    意思:(满目,满目)
    充满视野。
      ▶三国·魏·曹丕《

  • 不尽

    读音:bù jìn

    繁体字:不儘

    英语:not to the utmost

    意思:(不尽,不尽)

     1.未完;无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 尽只

    读音:jìn zhī

    繁体字:儘衹

    意思:(尽只,尽只)
    尽自,总是。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张姑娘道:‘你老人家知道哟,不要尽只怄人来了。’”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又告诉褚大娘子道:‘让

  • 和诗

    引用解释

    和答他人诗作的诗。有的同韵,有的不同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 唐 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 元 白 始。”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一:“六月,上命回京。諭曰:‘汝在此,不过得汝和诗而已。’”

    读音:hè sh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