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哭同年罗著作》 同试五题为县吏,共求三字作词臣。

同试五题为县吏,共求三字作词臣。

意思:同试五题为县吏,共求得三字写词臣。

出自作者[宋]王禹偁的《哭同年罗著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担任县吏的职务中,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寻求成为作词臣的机会。诗中表达了对当前处境的豁达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首句“同试五题为县吏,共求三字作词臣”,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职业身份和追求。他与同事们一同参加考试,成为了县吏,但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于此,更是希望成为作词臣,即文官。这表明他们有着高尚的追求和远大的抱负。 “西垣谪宦何须恨”,诗人在这里用了“谪宦”一词,表达了他对自己当前处境的理解和接受。他并不怨恨被贬谪到这个职位,而是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暂时的困境。这种态度显示出他的坚韧和乐观。 “若比罗三是幸人”,这里的“罗三”可能是个典故,可能是诗人想要表达的对象,也可能是指普遍情况。如果与罗三相比,诗人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就表明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机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它展示了诗人的坚韧、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仍然保持乐观,积极寻求改变和提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同试五题为县吏,共求三字作词臣。
西垣谪宦何须恨,若比罗三是幸人。
作者介绍 萧衍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关键词解释

  • 三字

    读音:sān zì

    繁体字:三字

    意思: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北史•刘芳传》:“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2.知制诰的别称。
      ▶宋·陈师道

  • 县吏

    引用解释

    县之吏役。《管子·大匡》:“凡县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婴 已而试补县吏。”《汉书·卫青传》:“﹝ 郑季 ﹞以县吏给事侯家。”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幽远之小民,其足跡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

    读音:

  • 五题

    读音:wǔ tí

    繁体字:五題

    意思:(五题,五题)
    宋代,入翰林学士院须试内制、外制、批答、诗、赋五项,称为“五题”。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引宋·蔡启《察宽夫诗话》:“学士自外官拜者,贞元初,皆召试制书、

  • 词臣

    读音:cí chén

    繁体字:詞臣

    意思:(词臣,词臣)
    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唐·刘禹锡《江令宅》诗:“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明徐光启《疏辩》:“以翰林而兼河南道,从来无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