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二月二日》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意思: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不尽汉家春。

出自作者[宋]晁说之的《二月二日》

全文赏析

这首诗《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描绘柳花、南渡客、征鸿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联“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诗人以柳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失去对国家忠诚的情怀。这一句中的“多情”和“不肯新”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绘,通过柳花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执着。 颔联“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这里,“二年不识”和“万国谁知”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无奈。同时,“杀身”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危机的深刻认识,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颈联“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诗人通过描绘“群盗”和“征鸿”等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奈。这里,“南渡客”和“北归人”的对比,暗示了国家的分裂和人民的流离失所。同时,“难问”一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奈和迷茫。 尾联“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诗人通过回忆“前日一樽酒”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里,“上帝升平”和“与尔亲”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柳花、南渡客、征鸿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的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作者介绍
晁说之[chaoyuezhi](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先世世居澶州(今河南濮阳),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迥玄孙。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卒于高宗建炎三年,年七十一岁。

关键词解释

  • 汉家

    解释

    汉家 Hànjiā

    [Han Dynasty (206B.C—200A.C)]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 唐· 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 柳花

    读音:liǔ huā

    繁体字:柳花

    意思:
     1.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
      ▶唐·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元·张可久《凭阑人•暮春即事》曲:“小玉阑干月半掐,

  • 多情

    读音:duō qíng

    繁体字:多情

    英语:acracholia

    意思:
     1.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不肯

    读音:bù kěn

    繁体字:不肯

    英语:be unwilling to

    意思:不同意;不接受。
      ▶《谷梁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唐·韩愈《汴州乱》诗之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