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意思:万里荆襄入战灰尘,汴州门外就是丛林。

出自作者[元]元好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七言绝句,它以一种沉重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万里荆襄入战尘”直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荆襄之地,本是诗人故乡和繁华之地,但现在却因为战争而变得满目疮痍,入眼皆是战尘。这种描绘让人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无奈。 “汴州门外即荆榛”一句,则是对战争范围的一种扩大化描绘,由地域性的战争扩展到全局性的战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门外已是荆棘遍野,这无疑是对战争破坏程度的一种形象化展示。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蛟龙和虮虱、龙是池中物和地上臣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渺小的感叹。同时,这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暗示了作者认为自己被埋没、被压抑的原因。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他坚信自己的才华不会被埋没,当社会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挺身而出。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深深的鼓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它是一首充满深意和哲理的诗,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元好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所著述的多部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研究。评价元好问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文学家:元好问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富于哲理。他被誉为“元代诗坛第一人”,他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并对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
作为历史学家:元好问在历史学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主要参与编写了《金史》,为中国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他的历史作品思辨性强、史料丰富、观点新颖,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爱国文化人:元好问爱国情怀非常浓厚,他始终将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他虽然曾担任过乘舆御史和国史院编修官,但也因批评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落职辞官。后来他放弃官场生涯,追求自己的文学创作,但仍然关注社会现实,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解释

  • 战尘

    读音:zhàn chén

    繁体字:戰塵

    意思:(战尘,战尘)
    战场上的尘埃。借指战争。
      ▶唐·司空图《河湟有感》诗:“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前蜀·韦庄《清河县楼作》诗:“千里战尘连上苑

  • 万里

    读音:拼音:wàn lǐ 五笔:dnjf

    万里的解释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6*
  • 荆榛

    读音:jīng zhēn

    繁体字:荊榛

    意思:(荆榛,荆榛)

     1.亦作“荆蓁”。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魏·曹植《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荆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